《首都經濟圈發展規劃》 更名為 《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》
  《中國經濟周刊》 記者 王紅茹 實習生 王佳楊 | 北京報道
  河北省淶水縣蘧家磨村,與北京市房山區的鄭家磨村,兩村只有一條馬路之隔。蘧家磨村的村民,只需跨過村東頭的一條馬路,就到了首都北京。儘管兩村只有咫尺之遙,但生活水平卻大相徑庭:一邊飲水靠打井,另一邊自來水通到戶;一邊村支書月工資400多元,另一邊1200多元;一邊每月養老金55元,另一邊漲到了350元……
  住在河北蘧家磨村的李嵐,特別關註京津冀一體化的進程,她希望京津冀一體化能帶給她實實在在的利好,她尤其希望“京津冀社保轉移接續”能儘早實現,“這直接影響到自己的養老和醫療,希望以後到北京看病,也能夠報銷。”
  目前,眾所期盼的,莫過於京津冀一體化相關規劃的出台。《中國經濟周刊》近日獨家獲悉,原計劃今年6月份出台的《首都經濟圈發展規劃》,有可能更名為《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》。名稱的變化,更強調了京津冀三地實現協同發展的迫切要求。
  從“首都經濟圈”到“京津冀協同發展”,在這塊國土面積12萬平方公里、人口約9000萬的土地上,唯有打破“一畝三分地”思維的限制,註重整個京津冀地區的協調發展,才能讓河北擺脫在北京這棵“大樹底下不長草”的尷尬。
  規劃更名,石家莊成最大受益者?
  今年4月,據一位參與京津冀一體化相關規划起草的專家向《中國經濟周刊》透露,規劃的名稱很可能叫“首都經濟圈發展規劃”,在彙總京津冀三地規劃的基礎上,初稿已基本完成,但仍處於深入研究和提升階段,待提交國務院審議,“應該在6月份出台”(詳見《中國經濟周刊》2014年第13期“首都圈”大猜想等報道)。
  半年過去了,規劃依然猶抱琵琶,遲遲未露真容。
  近日《中國經濟周刊》從知情人士處獲悉,之所以延遲出台,是因為規劃又有所變化,“從原來的《首都經濟圈發展規劃》更名為了《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》,相關內容亦隨之進行調整。”
  此次改變,在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看來,是立足點的改變。
  “原來的‘首都經濟圈’或者‘首都圈’(的提法),更多的還是以首都為核心的都市圈,核心是圍繞首都功能發揮作用,影響的空間範圍都是以首都為中心,是一個點。而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的立足點至少是京津冀三點,更加強調了一個區域的平等規劃發展,而不是單一的以首都為中心。”李國平向《中國經濟周刊》表示,如果按照原有首都經濟圈的空間劃分,估計連石家莊都未必能包括進去。
  有專家表示,名稱的更迭,意味著未來在京津冀這樣一個大區域內,“冀”將作為獨立的一部分與北京、天津“平起平坐”。
  李國平向《中國經濟周刊》強調了石家莊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重要性。“可以預計,未來有可能以石家莊為中心城市,支撐和帶動包括唐山、保定、滄州、張家口、承德、秦皇島等周圍城市的發展。如果這樣,石家莊定要上升到比較重要的區域中心城市地位,才能擔當重任。”
  9月4日,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國務院副總理、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組長張高麗在會上指出,要儘快完善協同發展規劃總體思路框架,為編製總體規劃奠定堅實基礎。
  一位知情人士向《中國經濟周刊》表示,如不出意外,《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》或將於年內出台,“畢竟國務院成立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以及相應的辦公室,史上最高規格,很值得期待”。
  “首都經濟圈”還要嗎?
  但對於未來是否還需要出台《首都經濟圈發展規劃》,學界看法不一。
  國家的十二五規劃中提出,“推進京津冀、長江三角洲、珠江三角洲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”,同時還提出“打造首都經濟圈”。
  李國平認為,如果出台了《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》這樣一個總體規劃,只需要在規劃中把“首都”這一部分定位好發展方向就可以了。“有關首都經濟圈的規劃也許就可以暫時不出來了。在協同發展規劃大的盤子中,首都該怎麼發展就怎麼發展。”
  但是,在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、北京大學教授楊開忠看來,“首都圈”規劃不僅不可或缺,甚至可以出台《首都圈法》,來加強首都圈的輻射和帶動作用。“首都圈不僅僅是一個概念,它體現了一種選擇、一種要求和一種追求。它需要北京跟相關的省市真正建立起一個開放、統一的圈子,建立共同的區域價值理念,共同的區域行動,共同的區域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,以及共同的區域治理。”楊開忠向《中國經濟周刊》表示,“要推動首都圈和京津冀協同發展,應該在研究的基礎上,借鑒國際經驗,制定中國的《首都圈法》,使京津冀協同發展能夠納入到法制的軌道,讓地區的發展能夠長期沿著協同發展的方向推進,形成一種長效的機制。”
(原標題:知情人士稱首都經濟圈將更名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m14emceu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